对汉字多一份敬畏

发布时间:2019-04-23浏览次数:0

如今,不认识几个英文词,还真有些跟不上时代形势。随便翻起一份中文报纸杂志,“wifi”“CBD”“VIP”等外语词俯拾皆是,仿佛一步跨入国际化。但与此同时,国人提笔忘字的现象也与时俱进。网上有一则笑话广为流传:某君想写一幅我要当学霸的座右铭自勉,最后却不得不作罢??因为字不会写。    

一边是外语词的使用越来越泛滥,一边是汉字书写越来越被人遗忘,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让人们难以消除这样的顾虑:如果放任外语词的滥用而不加纠正和规范,我们的汉语会不会变得混乱不堪?会不会总有一天变成中外文夹杂的洋泾浜    

的确,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,吸收外来语也是一种语言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表现。实际上,汉语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合外来语的历史。我们的祖先曾根据梵文佛经创造出觉悟”“刹那这些词语,也曾从英文中翻译出幽默”“引擎等词汇,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语言,方便了我们的表达。    

但是,这些外来词无不经过了汉语的消化,并没有破坏汉语系统中汉字的独一性。如果说这些优美的转化是对汉字细细咀嚼的结果,那么,现如今一些对外语词随意拿来的现象则堪称生吞活剥。有智商一词不用,非要用“IQ”,不说自做,偏要说“DIY”,如此不加处理,生吞活剥地拿来,不仅让汉语消化不良,更是对汉字的不负责任。    

放眼世界,许多国家在引进外来语时都进行了一定形式的消化。比如英语国家在引进汉语的功夫一词时,都转化为适应其字母文字特点的“kongfu”,而不是写成汉字符功夫。法国、波兰、俄罗斯等国家还制订了规范外来语的法律或规定。    

汉字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惟一从产生延续使用至今的文字,具有强大的包容性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》更是肯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。想表达外来意思,完全可以通过及时、合理地用汉字创造汉语新词来表达。    

名不正则言不顺,语言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范。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履行起职责,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载体,也应当以身垂范,共同肩负起责任。对汉字多一份敬畏,对外来词多一份审慎,从小处说,关系到每个人的阅读效率,从大处说,也关系着汉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命脉的延续。    

         转自《上海语言文字网》